智能 + 绿色 + 健康 + 国际 +

个人信息
姓名: 柴晓明 籍贯: 北京市
职称: 教授 部门: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
职务: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院长 电子邮箱: chxm1961@qq.com
学 科: 考古学 研究方向: 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背景
198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工作经历
1983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第二研究室学术秘书、考古队队长。
1997年11月调任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工作。历任保护管理处、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处处长,文物保护司副司长。
2009年2月调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历任副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馆员。
2014年7月牵头组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任主任、书记。
2016年10月调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任党委书记至2019年5月)。
主讲课程
学术成果
所获荣誉
项目经历
1.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专职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参与了陶寺遗址(山西省襄汾县)、琉璃河遗址(北京房山区)的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及发掘报告编写等工作;“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卷本《中国考古学》等国家重点研究项目。1994年任考古队队长,主持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撰写《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期)、《论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考古》1992年第12期)、《华北西周陶器初论》(《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中国远古及三代的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论西周时期的燕国文化遗存》(《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3月)、《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和“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2007年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以及《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6期)等学术论文、专著。
2.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工作期间(1997年11月—2009年3月),主要承担、负责文物保护(包括遗址、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的保护、维修)、考古、世界遗产等方面的业务管理工作。例如,策划、组织了故宫大修(2002-2021)。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保护工程,长城保护工程(含资源调查等九个专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备案、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建立等。起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 “长城保护工程”总体工作方案》、《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手册》、《长城保护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文件均已发布。
3.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期间(2009年3月-2021年12月),协助院主要领导或作为主要领导,通过改革创新、建章立制,使一个有生存危机的单位变成经费充足、国内综合实力一流的文物保护科研专业机构。除了与国内相关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以外,还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罗马修复中心(ICOROM)、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博洛尼亚大学、德国考古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航海博物馆、法国远东学院、法国文化遗产学院、法国水下考古所、日本国立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等文物保护国际组织、大专院校和专业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签订协议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2020年为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实施文物保护修复、科研等各类项目154项(包括应县木塔保护、西藏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修复、川渝石窟、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及彩画壁画彩塑保护,尼泊尔九层神庙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保护、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规划编制、澳门历史城区遗产本体勘察和编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中英双墙对话、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出版专著13部,论文83篇,获得院外奖励7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等4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之《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加固技术研究》等两项课题全部中标;五部图书获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等。2021年,经中编办批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事业编制由119增至205个。拟投资20亿元国家文化遗产科创中心建设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已落实。
社会兼职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OMOS CHINA)副理事长,法人;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社科基金专家委员会会员;
文化和旅游部文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2017-2019);
国家文物局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故宫博物院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个人信息
姓名 柴晓明
籍贯 北京市
职称 教授
学科 考古学
职务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院长
部门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
电子邮箱 chxm1961@qq.com
研究方向 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背景
198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工作经历
1983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第二研究室学术秘书、考古队队长。
1997年11月调任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工作。历任保护管理处、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处处长,文物保护司副司长。
2009年2月调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历任副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馆员。
2014年7月牵头组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任主任、书记。
2016年10月调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任党委书记至2019年5月)。
主讲课程
学术成果
所获荣誉
项目经历
1.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专职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参与了陶寺遗址(山西省襄汾县)、琉璃河遗址(北京房山区)的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及发掘报告编写等工作;“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卷本《中国考古学》等国家重点研究项目。1994年任考古队队长,主持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撰写《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期)、《论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考古》1992年第12期)、《华北西周陶器初论》(《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中国远古及三代的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论西周时期的燕国文化遗存》(《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3月)、《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和“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2007年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以及《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6期)等学术论文、专著。
2.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工作期间(1997年11月—2009年3月),主要承担、负责文物保护(包括遗址、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的保护、维修)、考古、世界遗产等方面的业务管理工作。例如,策划、组织了故宫大修(2002-2021)。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保护工程,长城保护工程(含资源调查等九个专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备案、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建立等。起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 “长城保护工程”总体工作方案》、《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手册》、《长城保护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文件均已发布。
3.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期间(2009年3月-2021年12月),协助院主要领导或作为主要领导,通过改革创新、建章立制,使一个有生存危机的单位变成经费充足、国内综合实力一流的文物保护科研专业机构。除了与国内相关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以外,还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罗马修复中心(ICOROM)、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博洛尼亚大学、德国考古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航海博物馆、法国远东学院、法国文化遗产学院、法国水下考古所、日本国立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等文物保护国际组织、大专院校和专业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签订协议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2020年为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实施文物保护修复、科研等各类项目154项(包括应县木塔保护、西藏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修复、川渝石窟、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及彩画壁画彩塑保护,尼泊尔九层神庙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保护、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规划编制、澳门历史城区遗产本体勘察和编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中英双墙对话、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出版专著13部,论文83篇,获得院外奖励7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等4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之《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加固技术研究》等两项课题全部中标;五部图书获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等。2021年,经中编办批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事业编制由119增至205个。拟投资20亿元国家文化遗产科创中心建设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已落实。
社会兼职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OMOS CHINA)副理事长,法人;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社科基金专家委员会会员;
文化和旅游部文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2017-2019);
国家文物局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故宫博物院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版权所有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话:029-82202096 邮箱:IIIR@xauat.edu.c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3号
电话:029-82202096
邮箱:IIIR@xauat.edu.cn